多點評,少評判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我們村里的家長、老師教育孩子基本只有兩種評價:壞的,比如你怎么那么笨、你咋就不好好學習呢、你怎么不聽話、考不好就別吃飯了、你怎么不向好孩子學專學壞孩子;好的,比如真乖、真聽話、真聰明,甚至二年級的數學老師因為我一連幾次考一百分,給我的評價是“天資聰慧”,這讓我父親高興了很久,所以我也記憶深刻。其實我一直認為,我不比別人聰明,只是因為我父親是數學教師,他對我采取了比一般孩子要早得多的數學教育而已。我現在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早教”——早于該年齡段的教育。當我進入培訓業,開始系統地學習、研究、實踐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學以后,發現我們的父輩們用的更多的是評判而不是點評的方法。
后來在《培訓師培訓》的課堂上,讓學員演練,然后進行互評時,我發現學員給其他學員的評價基本上都是感覺不錯、有些肢體語言不到位、聲音可以再洪亮一點、思維有點亂等,這些管理者或企業精英們在評價別人時,用得更多的也是評判,而不是點評。
在實際培訓工作中,只要涉及技能、行為等訓練,我們就要對學員的表現進行點評。但在實際工作或培訓過程中,有人經常將點評和評判混為一談。
我認為:評判主要強調學員具體行為的好壞與對錯;點評主要強調針對學員的具體行為提出改善的意見。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要多點評,少評判。
我將點評分為三種:行為點評、活動點評和素材點評。不同類型的點評有不同的注意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