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IoT)才是人工智能真正的下半場。中培偉業IT常青樹專家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把自己逼向邊緣“絕境”,超低延遲、穩定可靠的“物聯網”主角正要粉墨登場。
美國剛剛公布的一份長達35頁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該報告是在美國過去五年內由政府機構、咨詢機構、智囊團、科研機構等發表的32份科技趨勢相關研究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提煉形成的。通過對近700項科技趨勢的綜合比對分析,最終明確了20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該報告的發布一是為了幫助美國相關部門對未來30年可能影響國家力量的核心科技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其二是為國家及社會資本指明科技投資方向,以確保美國在未來世界中的戰略優勢。其中,排在第一項的就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在2045年,最保守的預測也認為將會有超過1千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以及服裝等。它們所創造并分享的數據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新的信息革命。人們將可以利用來自物聯網的信息來加深對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了解,并且做出更加合適的決定。
在此同時,聯網設備也將把目前許多工作,比如監視,管理,以及維修等需要人力的工作自動化。物聯網、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這三大技術之間的合作將會在世界上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智能機器網絡,在不需人力介入的情況下實現巨量的商業交易。但是,雖然物聯網會提高經濟效率、公共安全,以及個人生活,它也會加重對于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擔憂。恐怖分子,犯罪集團以及敵對勢力將會利用物聯網作為新的攻擊手段。而物聯網中所包含的大量數據也會誘惑政府去實施針對人民的監控,從而進一步的引發隱私和安全之間的對抗。
物聯網(IoT)主要包含三大區塊--終端設備、網絡和后端系統。
終端設備 (End-device)
IoT(物聯網) 里有更多的機器 (泛指隨身裝置、計算機設備、家庭設備、儀器設備、感應設備...) 會連上網絡,并且持續提供數據 (Machine-generated Data)。
網絡 (Network)
對公眾開放的 Internet,是許多終端設備產生數據,送往后端服務的最重要管道;而要從遠程控制終端設備,所下的指令,也可透過 Internet 來傳遞。在一些應用場景,則會視現場感應或傳導的需要,搭配一些短距離的無線網絡,如 Wi-Fi、Zigbee、Bluetooth、NFC 等來串連主動或被動設備的最后一里。
后端系統 (Backend System)
不管后端系統是放在公眾網絡還是私有網絡,透過網絡,終端設備所產生的數據,都會送往中心端的服務系統去儲存,進一步可處理、分析、可視化呈現,精煉為營運智慧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或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然而,物聯網在高歌猛進的同時,背后隱藏的問題也正日漸顯現。行業標準不統一、大型安全事故頻發、商業模式不明晰、生態系統擴展受限等眾多要素,都在制約著物聯網產業的爆發和落地。理論上來說,通過將日常生活的家居家電連接在一起;將城市中的路燈、汽車、樓宇連接在一起;將工廠里的控制器、驅動器、各種底層設備連接在一起,能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工作更輕松,生產更高效。因為這些互聯互通的設備能夠收集環境中的數據,并基于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預測和調整,從而幫助用戶節約時間、精力和資金。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所述:傳感器多種多樣,無線連接標準林立,應用類別千差萬別,這給芯片方案設計和終端產品設計均帶來挑戰。
感知層
首先從感知層來看,傳感器是多種多樣的,有物理的傳感器,化學的傳感器,生物的傳感器,甚至同一物理傳感器也多種多樣,不可能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領域的通用傳感器。不同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類型大不相同,如何把這些數據結合起來以產生價值,還存在疑問。
連接層
其次,從連接層來看,物聯網的無線通訊技術種類繁多,既有以Zigbee、WiFi、藍牙、Z-wave等為代表的短距離通信技術,也有以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耗廣域網)為代表的廣域網通信技術。LPWAN本身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工作于未授權頻譜的LoRa、SigFox、RPMA等技術;另一類是工作于授權頻譜下的蜂窩通信技術,比如LTE Cat-m、NB-IoT等。這些通信技術之間沒有共同語言:Wi-Fi無法與Zigbee對話,蜂窩網絡也不明白藍牙“說”的是什么。
應用層
最后從應用層來看,物聯網應用場景的千差萬別,導致了應用終端的碎片化。以前,在人與人互聯的時代,雖然人類分不同國籍、不同人種、不同膚色,但是溝通的需求卻是比較一致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世界范圍內不同品牌智能機的功能都大同小異。但在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中相應設備的需求千差萬別,工業制造領域和醫療領域的設備需求大相徑庭。
更進一步,物聯網產業鏈也同樣呈現“碎片化”特征:從終端、網絡到應用開發、系統集成,再到客戶,各個環節的銜接非常不暢。
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雖然物聯網目前還有很多制約更高速發展的因素,但是我們依然相信,Internet of Things最終會發展成成為Internet of Everythings!
想了解更多IT資訊,請訪問中培偉業官網: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