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架構作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它是從企業全局的角度審視與信息化相關的業務、信息、技術和應用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企業業務流程和功能的影響。從這個定義至少可以看到重要的兩點,其一是業務、信息、技術和應用的融合;其二是EA包括了業務和IT兩個重要的方面,是從全局考慮業務和IT的集成。
中培偉業《企業架構與信息化頂層設計最佳實踐(TOGAF鑒定級認證)》培訓專家王教授作為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在這里就企業架構相關的構成部分進行詳細介紹。
王教授指出,企業架構是一個多視圖的體系結構,它由企業的業務架構、信息架構、應用架構和技術基礎架構共同構成。
企業業務架構:描述了企業各業務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結構。企業的業務構架以企業的業務戰略為頂點,以企業各主營業務為主線,以企業各輔助業務為支撐,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聯絡各業務線,構成貫徹企業業務戰略的企業基本業務運作模式。
企業信息架構:是將企業業務實體抽象成為信息對象,將企業的業務運作模式抽象成為信息對象的屬性和方法,建立面向對象的企業信息模型。企業信息架構實現從業務模式向信息模型的轉變,業務需求向信息功能的映射,企業基礎數據向企業信息的抽象。信息架構包含了信息的定義和內容、與信息結合的數據的定義和內容。保證數據有效的共享和交換是企業總體架構的主要目的之一。信息數據架構描述了企業現在和未來是如何使用信息和數據
企業應用架構:實現企業信息流動,企業應用結構是以企業信息架構為基礎,建立支撐企業業務運行的各個業務系統,通過應用系統的集成運行,實現企業信息自動化流動,代替手工的信息流動方式,提高企業業務的運作效率,降低運作的成本。應用架構定義了業務應用的基本特性,應用設計、開發和測試工具,企業應用集成軟件,流程建模和工作流工具,配置管理軟件,發布軟件和應用開發方法論。支持企業運作的系統有財務系統、交易處理系統、人力資源、辦公系統等。
企業技術架構:技術架構定義企業IT的科技管理和技術標準,從最高層次的政策、原則、指導綱要,到技術領域的技術標準化、技術選擇、和技術組件。完整的企業標準技術架構是涉及到了信息架構、應用架構和基礎設施3個層面的標準。
基礎設施是企業整個IT系統的基礎,包括硬件、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網絡系統等企業數據和應用程序可以運行的環境,同時要滿足企業的數據量、用戶數、反映速度、在線率等要求。基礎設施占企業70%的投資。
其中可以看到業務架構開始的驅動點一般仍然選擇動態的價值鏈分析和靜態的業務模型分析兩個方面。實現人,過程,信息幾個方面信息的集成和整合。而信息架構是業務架構驅動的,重點是業務需求驅動的信息化需求,重點是關注業務對象到信息化對象的轉變和信息模型的建立。業務架構和信息架構必須匹配,共同支持企業戰略目標,所以這里需要通過對業務流程的分析和梳理,IT現狀能力的分析和評估,去尋找差距和機會點,同時根據業務戰略目標驅動的業務策略尋找新的機會點。
在業務架構和信息架構清楚后,才能夠開始考慮應用架構,應用架構就涉及到企業實際的信息化應用總體藍圖和框架,涉及到應用系統的規劃和系統間接口和數據流的分析。在應用系統規劃中就會發現設計到哪些軟件,硬件技術,設計到哪些平臺,因此應用架構清楚后自然會驅動出以技術和平臺為核心的技術架構。
人員的操作,提升業務上線效率。
從大量客戶實踐來看,在創新的深信服超融合架構中,可視化的IT運維可以讓各級主管一目了然的知道服務器、網絡、存儲的運行情況,包括上下行鏈路流量,可以極大降低IT運維成本,讓運維更直觀,讓云更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