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領域,混合云現在已經成為各種云產品中的大熱,其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對于混合云中培偉業《云計算與超融合架構建設最佳實踐》鐘老師指出,在評估混合云解決方案時需要面臨一個挑戰,因為“混合云”的概念十分籠統,甚至已經被濫用以及寬泛化,所以這個概念現在聽起來會讓人有點迷惑、甚至會讓人覺得它很簡單。然而這種情況卻恰恰掩飾了實際上非常復雜的挑戰。
讓人產生混亂的首要原因就是混合云到底對數據和分析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鐘老師認為,僅僅是一套解決方案可以在本地或者云端上調用的解釋,并不能構成混合云的架構。那只是一種靈活的調用方法,但并非混合云的解決方案。
對于混合云,鐘老師的定義是其解決方案混合了至少兩種能夠協調工作的云技術
企業面臨的風險在于,他們在本地和云端的數據平臺之間并不能進行對話,甚至可能根本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這就不叫一套解決方案,反而形成了數據孤島。沒有最基礎的數據連接性,那么也就沒有多少部署“混合云”的必要。
真正混合的架構能夠同時協調調用云端和本地兩個(甚至是兩個以上的)系統,形成一個宏觀層級、所有部分共同運行的一個單一的解決方案。系統里的各個部分都清楚彼此的存在,能夠動態地調用彼此的資源滿足特定分析使用案例的要求,甚至最理想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彼此互惠。混合云的正確部署是“1+1>2”的最佳范例。
真正混合的解決方案能夠幫助企業利用這樣的機會:
云端擴容,迅速地增加處理性能或將本地的工作流轉移到云端,實現計算工作優化。這是不斷產生有意義的洞察的推動力,不論是支持季節性的高峰還是為繁忙慌亂的星期一早晨做準備。
· 加速云端數據實驗室,快速實驗并探索分析創意。換言之,混合云能夠幫助企業更富有創新力地使用分析技術
· 云端災難恢復,通過不同實例間的自動容錯機制把數據驅動的業務保持在線上
· 不同應用或第三方之間的數據共享,通過授權訪問數據倉庫資源來實現
為了獲得這些便利,企業需要在不同的實例之間進行協調。系統需要在整個混合云環境中動態地引導用戶,并同步開放數據和對象。還要能夠支持動態跨平臺的查詢。換言之,其中必須有一套管道系統。在新數據涌入時,系統必須在整個部署框架中同步識別數據。
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大多數的解決方案都在本地和云端共同運行,但它們并沒能以混合云的方式整合,無法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某個部門運用了云端的某項技術,而另一個部門的人在本地應用了同樣的技術,那么這就不是一個混合的解決方案;也就無法真正獲取混合云架構的優勢。
因為分析技術如此關鍵,我們必須要跨越平臺進行查詢,并將擁有的全部數據用來服務于我們的業務。混合云解決方案實際上是IT部門的決策制定者所最希望看到的。為了獲取足夠靈活的解決方案,保持企業多樣的選擇、充足的機會和開放性,那么嘗試著了解不同的混合云模型、它們的價值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回報會是很好的起步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