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TOGAF考試并不是我自己喜歡的,而是被形式逼迫的。因為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每次給客戶做項目時,最后都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升級上,那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云計算、微服務、數據庫等等。想要企業現有的投資有收益,我們就不得不做多重嘗試,例如基礎設施的升級,先進的設備等等。但是這些都離不開專業的人員來組織和運營,同時還需要企業自身的目標以及要做什么等。
正是在這個思考下,我從原來的軟件架構,開始向上探索。因為要考慮業務、就自然會考慮業務流程、用例等等。開始接觸到業務架構,企業架構(EA)。突然發現進入了一個企業架構的海洋,原來企業架構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理論框架支持,只是在國內目前應用和實踐的行業和企業比較少,主要是一些金融行業、央企、還有傳統的ERP廠商等。這可能也和國內軟件行業成熟度不高有直接的關系。
但是隨著經濟形勢和疫情的推進,國內大量的傳統企業借助數字化進行轉型的壓力愈發增加,一方面很著急,另一方面又沒有方向。直接去引進一些大廠商的數字化方案,容易水土不服;如若不是資金雄厚,輕易不敢試水。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死局。
結合自己對企業架構的學習,我覺得企業架構可以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方法論。企業結合自身的戰略、設計企業自己的業務架構、信息架構(含應用和數據)、技術架構。在基礎設施上可以采取自研業務+引入技術基礎平臺的方法,快速的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實驗。至于說是數據中臺,還是業務中臺、AI中臺其實都不是重點。當然對于目前的數字化政府來說,和企業不同,其利用目前的最新的技術設施,圍繞服務的思想,實現各種“只跑一次”等。主要還是從便民和提高辦事效率、精簡政府組織結構的角度來推進數字化的步伐。
那么具體怎么來應用這個方法論、就得有對應的框架支撐了。當然這里面成熟的框架也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國外的,國內在這方面和國外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從zachman到TOGAF、FEA、DODAF等等。但是目前在企業應用最廣當屬TOGAF了,這也是我后來選擇深入學習的原因。
然后就是關于考證,目前的考試主要還是客觀題為主,分基礎題和情景題。只要認真的學習,考試通過一般問題都不大。但是也要好好的準備下,畢竟考一次也得花一些錢的。
最后,理論指導實踐、反過來我們要結合實踐,根據理論提供的方法,優化理論、豐富企業的架構方法論、優化組織,同時培養一批人才。這樣才能不斷的優化治理,朝著康莊大道前進。
以上即是我的TOGAF學習和考證之路,想了解更多關于TOGAF認證的信息,請繼續關注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