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不同學員,設計不同場景或問題
如果現場有學員的孩子已經上學了,我就會假設一個場景:假如今天下課后,你回到家,你家孩子突然跟你說:“爸爸(媽媽),我不想讀書了。”你會怎么辦?
2.讓學員回答問題
一般學員的答案會是:“問他為什么不想讀書?”有些學員會開玩笑說:“打一巴掌,然后問他不想讀書想干嗎?”
我就繼續引導:問“為什么不想讀書”或“打一巴掌”是同理心傾聽嗎?
學員這時會意識到上述答案都不是同理心傾聽,接著就會有學員說:
“我會告訴他爸爸小時候也不想讀書。”
我會接著問:“告訴孩子我們小時候也不想讀書,這是同理心傾聽嗎?如果此時孩子說既然爸媽小時候也不想讀書,那我不想讀書也是理所當然的,正好就可以不讀了。”此時,你該怎么辦?
學員會爭論:難道同理心傾聽不是首先認同對方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