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智能設備的快速發(fā)展,隨之發(fā)展起來的軟硬件測試工作也變得十分重要。那么智能設備的軟硬件測試都要測什么?可能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小伙伴都無從下手,今天在這里我們借助結構化思維來找出答案。在實踐過程中,雖然不同的產(chǎn)品所測試的內容也有所相同,但是歸根結底需要借助具有通用性的質量模型,才可以搭建并逐步梳理出更為完善的軟硬件測試體系,接下來讓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關于智能設備的軟硬件測試的問題。
智能設備的軟硬件測試都需要測什么呢?結構化思維里最為常用的方法是矩陣思想,所以我們選取矩陣的橫縱兩個維度來進行發(fā)散總結:
橫向:通用的質量模型。它是適用于任何產(chǎn)品的一種質量內容概括,即包括功能性、性能、可靠性等多個方面。
縱向:智能設備的組成部分。在搞清楚如何測試智能設備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智能設備一般都包含哪些內容。
通用質量模型
“質量”這個概念,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如果給質量下一個定義,可能不是容易的事情。根據(jù)國際標準ISO25010.質量模型的定義如下:
功能適應性:軟件所實現(xiàn)的功能達到其設計規(guī)范和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強調正確性、完備性、適合性。
效率:在指定條件下,軟件對操作所表現(xiàn)出的時間特性(如響應速度)以及實現(xiàn)某種功能有效利用計算機資源(包括內存大小、CPU占用時間等)的程度,局部資源占用高速通常是性能瓶頸所在。
兼容性:涉及共存和互操作性,共存要求軟件能給與系統(tǒng)平臺、子系統(tǒng)、第三方軟件等兼容,同時針對國際化、本地化進行合適的處理。
易用性:對于一個軟件,用戶學習、操作、準備輸入和理解輸出所做努力的程度,如安裝簡單、容易使用、界面友好,并能適用于不同特點的用戶,包括殘疾人、有缺陷的人能提供產(chǎn)品使用的有效途徑或手段。
可靠性: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條件下,軟件所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操作、性能水平的程度/概率,如成熟性越高,可靠性就越高。
安全性:要求其數(shù)據(jù)傳輸和存儲等方面能確保其安全,包括對用戶身份的認證,對數(shù)據(jù)進行加密和完整性校驗,所有關鍵性的操作都有記錄(log),能夠審查不同用戶角色所做的操作。
可維護性:當一個軟件投入運行應用后,需求發(fā)生變化、環(huán)境改變或軟件發(fā)生錯誤時,進行相應修改所做努力的程度。它涉及模塊化、可復用性、易分析性、易修改性、易測試性等。
可移植性:軟件從一個計算機系統(tǒng)或環(huán)境移植到另一個系統(tǒng)或環(huán)境的容易程度,或者是一個系統(tǒng)和外部條件共同工作的容易程度。它涉及適應性、可安裝性、可替換性。
總體質量模型的大致分類如上,我們一般來說常見的是功能適應性、效率、兼容性、可靠性、安全性。
智能設備組成
借助知乎上熱心網(wǎng)友的總結回答,使得我們可以快速理解到智能設備的軟硬件一般組成部分如下:
硬件部分:
·物料:一般常見的有電阻、電容、USB、SIM卡槽、TF卡座等。
·主板。
·殼料。
·電池。
軟硬結合設備:
·Modem:手機必備的模塊,用來進行通話通信的模塊。
·Camera:攝像頭,常見各種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
·Audio:揚聲器和麥克風。
·WIFI:連接無線網(wǎng)絡必備的模塊。
·BT:藍牙通信模塊。
·GPS:位置定位服務模塊。
·Display:顯示設備,如LCD或TP觸摸屏。
軟件部分:
·固件(操作系統(tǒng)):運行在硬件設備上的操作系統(tǒng),也包括控制各類設備的驅動程序。
·應用:運行在操作系統(tǒng)上的App應用,比如:手機上的通訊錄程序等。
以上我們分享了智能設備的軟硬件測試的相關介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您繼續(xù)關注中培偉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