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析區塊鏈的本質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區塊鏈的發源地。
2008年,“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概念。中本聰將現有的密碼學工具與數十年內計算機科學研究當中得出的方法加以結合,使得公共網絡中的參與者不必依賴于信托機構,而是能夠通過共享賬目了解真相。如此一來,人們幾乎不可能重復花費同一枚比特幣,這就解決了以往阻礙數字現金真正普及的根本問題。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的出現還消除了以中央組織作為電子貨幣交易調解方的需求。
區塊鏈的本質
關于“區塊鏈”,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Blockchain)也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即使是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區塊鏈技術就指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可以把數據庫假設成一個大賬本,誰的系統誰記賬,比如淘寶的賬本就是阿里在記,微信的賬本就是騰訊在記。讀寫數據庫就可以看成一種記賬的行為,區塊鏈技術的原理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后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發給整個系統里的其他所有人。這也就相當于改變數據庫所有的記錄,發給全網的其他每個節點,所以區塊鏈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
怎么樣?是不是感覺一知半解的,有種朦朧美的藝術感。因為,就算是會計也可能搞不懂什么是“分布式賬本”。賬本為啥要分布呢?你肯定會莫名其妙。對普通百姓來說,對賬本更是一頭霧水,自己最多記過幾次流水賬而已,從來沒就見過那傳說中的“賬本”。
對區塊鏈的理解非常容易。因為區塊鏈就是虛擬部落的“家譜”。除了讀寫、存儲、傳輸、驗證、安全、共識等雕蟲小技的IT細節外,“區塊鏈”與你我家中,壓箱底的傳家寶“家譜”,其實并無本質差別。
舉個例子:如果你們家里有個賬本,讓你來記賬。在以前,就是爸爸媽媽把工資交給你,然后,讓你記到帳本上,中間萬一你因為貪吃,想買個好吃的,可以從賬本上少記錄十幾塊。但有了分布式賬本后,這些問題就不會有了,因為你在記賬,你爸爸也在記賬,你媽媽也在記賬,他們都能看到總賬,你不能改,爸爸媽媽也不能改,這樣想買煙的爸爸和想貪吃的你都沒有辦法啦。
所以,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幣網絡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
區塊鏈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經濟學人雜志稱其為“信任的機器”,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并稱為金融科技三大支柱。或許,區塊鏈就是10年后的”互聯網”。在如此大好的發展前景下,我們須知區塊鏈的本質,從而順應時代的發展。
區塊鏈熱度不減,話題不斷,但從區塊鏈技術發展來看,目前仍處于底層技術時代,大量區塊鏈企業難以盈利或利潤很少,然而這并不影響很多培訓機構參與進來,這個行業亂象叢生,如果你真心想學習區塊鏈入門技術的話,建議你去那種知名度比較高的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