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另經過大量調查發現,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日常出行、出門旅游等諸多網絡平臺都存在類似情況,而這一現象在線旅游平臺更加普遍。
3月23日消息,今日下午,有微博大V爆料稱,滴滴大數據殺熟,用滴滴打車,同樣的出發點,同樣的目的地,價格卻不一樣。而且遠距離來看,蘋果手機要比安卓手機貴4塊左右。在“滴滴大數據殺熟”的討論炒的沸沸揚揚的時候。2018年3月23日下午,滴滴出行CTO張博在滴滴內網發表了題為《滴滴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后也不會有》的帖子,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回應。
張博在帖子中強調,“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后也永遠不會有。”
他表示,滴滴“預估價”是為乘客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而乘客最終支付的車費將根據行程真實狀況標準計費。同時,張博帖子中羅列了造成“預估價”波動的主要原因。“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預估,并按照按秒實時刷新。這些變量都會影響預估價。用戶所以進入預估價界面的時機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鐘內也會看到不同的預估價。
同時,用戶發單時所處的網絡環境不同也會影響預估價。即使同名的起點和終點,也會受GPS精度影響,最終經緯度坐標產生細小誤差,從而影響預估價的估算。此外,他也表示目前滴滴的產品在展示優惠券時確實做得不夠明顯,從而造成一些誤解。滴滴產品團隊會對這一點進行評估改進。
滴滴的整件事情以所謂的真相開始,以張博認認真真的避謠結束,那么排除滴滴的殺熟,其他的平臺有沒有利用大數據殺熟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好好利用大數據確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想了解更多IT資訊,請訪問中培偉業官網: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