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企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災難性困境:
機房坍塌,銷售數據全部丟失(某地產公司)。
交易數據因計算機系統重大故障導致全部損壞(某證券公司);
所有保單數據因重大電力故障而丟失(某保險公司);
辛苦一年獲取的地質數據因人為的惡意操作而丟失(某石油勘探公司);
……
上述后果難以想象。
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通過容災保障業務連續是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之一。
企業做容災選擇時,需要結合自身業務需求與成本約束,綜合考量容災模式的選擇,當前市場上常見的容災模式有同城容災、異地容災、雙活數據中心、兩地三中心等主要幾種。
▌同城容災
同城容災一般用于防大面積本地火災、防建筑物損毀、防重大電力故障、防計算機系統的意外重大故障及人為破壞引起的重大故障。
同城容災是在相同城市或者附近區域內(小于等于200公里)建立兩個數據中心:一個為生產數據中心,負責日常生產運行;另一個為災難數據備份中心,負責災難發生后的應用系統依然可以持續運行。
同城的生產數據中心與災難備份中心距離由于往往設計較近,因此往往通信線路質量較好,容易實現數據時時同步復制,確保高度的數據完整性。
▌異地容災
異地容災不僅可以防范大面積火災、建筑物損毀等本地災難,還能夠防范戰爭、地震、洪災等宏大的人為不可抗因素給主生產數據中心帶來的災難。
異地容災主備中心之間距離較遠(大于200公里),在這種情況下,適宜于采用異步鏡像,但可能會有少量數據損失,這類選擇直接取決于RTO是否為業務部門所接受。
與同城容災相比較,異地容災投資成本較高、建設周期較長、運維管理難度較大、可靠性較低等劣勢,但,異地容災往往是戰略性投資,一旦同城遇到巨大災難——不可恢復的滅頂之災,異地容災此時的價值是不能用短期投入產出的收益本身來衡量的。
▌兩地三中心
由于同城容災和異地容災各有所長,企業如果想要達到這種兼容并蓄的防災效果,需要在成本允許的情況下,充分考慮業務需求,探討采用同城結合異地容災的方式解決。此時,即逐漸衍生出了“兩地三中心”模式。這種模式兼具高可用性和災難備份的能力。
同城雙中心的價值在于,為了確保業務高可用而建設的同城容災,在同城或鄰近城市建立可獨立承擔關鍵系統運行的兩個數據中心,此雙中心須同時具備業務處理能力并通過高速鏈路實時同步數據,在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建成具備幾乎相同處理能力的雙中心,但大多數情況,可以從高可用的角度來考慮雙中心共同承載業務及管理系統的運行,并可相互切換。
一旦災難發生,可在基本不丟失數據的情況下完成災備應急切換,并實現業務連續運行保障。
在確保同城雙中心的前提下,實現異地第三災備中心建制,用于對雙中心的第三地數據備份,當雙中心同時因自然災害等原因而發生重大故障時,第三地災備可以用備份數據進行業務恢復。
▌“多活”數據中心
所謂“多活”數據中心,須要兩個或者多個數據中心同時運行相同的應用、具備同樣的數據,能夠提供跨中心的業務級別的負載均衡,同時實現業務應用高可用能力及災難發生時的備份恢復能力,這種業務保障模式更為安全可靠。
“多活”數據中心主要特點有:一、充分挖掘和使用現有資源,避免資源閑置、浪費,通過 “多活”模式的資源整合,可大幅提升“多活”數據中心的服務能力; 二、“多活”數據中心中若其中一個數據中心停止運行,其業務可迅速遷移到另外一個活躍的數據中心中,全過程用戶可無感知。
上述四種模式為常用的參考容災模式,在具體選擇過程中,IT部門切勿自行判斷,而是應贏得公司層對容災工作的充分理解與支持,建立與業務部門和供應商之間的多方溝通機制,以確保災難定義明確、容災策略清晰、成本投入合理、容災措施可行,使得多方訴求得以滿足。
想了解更多IT資訊,請訪問中培偉業官網: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