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七夕了又要準備看別人秀恩愛。
單身人士不服:單身一時爽,一直單身一直爽。
但捫心自問,大部分人單身還是因為沒有碰到合適的
單身人士不服:廢話,合適的哪有那么好找!
科技時代,真沒什么不可能。
無論是在科幻世界,還是在現實生活,人們都已經開始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匹配配偶伴侶的探索與實踐。
美劇《黑鏡》是一部專門演繹人性在科技的發展中變化的電視劇,第四季中,有一集《HangTheDJ》,描述了這樣的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使用者性格,再據此模擬出兩個AI,讓他們在網上戀愛結婚,歷經無數段人生,以檢驗兩人是否匹配。
婚戀問題上,中國越來越和日本貼近。近期,針對社會老齡化日益嚴重、單身主義人群越來越多的現象,日本發布了《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計劃用大數據幫國民找對象。
人類數千年來,通過人際交往獲得戀愛、婚配的模式,似乎正在被打破,我們不禁要問,利用大數據匹配的婚戀對象,真的靠譜嗎?
我們先回頭看看,互聯網不發達的時代,我們是如何認識“MR.RIGHT”的?為何這種方法如今存在很多問題。
根據騰訊研究院的說法,以前,全世界通用的認識一個潛在婚戀對象的方式只有朋友推薦這個方法。但隨著工作、生活節奏變快,初級群體關系變化(親戚、鄰里)等因素的影響,朋友推薦這種模式逐漸變得不那么靠譜
圈子小:我們每個人的朋友圈大小是有限的,能夠放心結交的人也就寥寥數人,加上人以群分,敢推薦的朋友自己多半是單身,以至于可以篩選的就很少。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男女平等,生活安逸,容易秉持著寧缺毋濫的態度觀望。
費時:朋友介紹的對象,總要去線下約會見面,如果工作比較忙碌,還要提前安排工作,以便抽出時間去可能距離自己較遠的地方,見一個大概率此生不再相見的人,費時費精力。這無疑是把宅男宅女們,推向了恐懼的深淵。
相親不滿意度太高:朋友介紹的潛在對象,去見面前還要做一番心理建設,如果,見面之后感覺不是很好,是不是會影響朋友的關系?如果覺得有點合適,但談著談著想分手了,是不是還得考慮對方的感受。
最關鍵的是,很多戀愛核心考慮的問題如收入、家境、真實性格都無法通過短暫的人際交往獲得。
但這些問題,大數據有希望破解,幫你找到匹配的人。
擴大圈子:通過匹配大數據,將單個時間段、指定區域內的異性對象,做條件測試,量就會大很多。
省時、不擔心后果:先在線相親,如果相看兩不厭,達到彼此的認知底線,再發展線下,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同時,如果覺得不合適,也可以愉快地一拍兩散
大數據匹配婚戀對象
網上找對象,資料有限,可以直接了解的,不外呼是視覺上的 “一見鐘情(照片)、基本個人資料和性格興趣匹配幾個條件。
現有普通的網絡相親,上傳真實照片的人群雖然很多,卻并不一定安全,個人收入等現實條件雖然可以直接填寫的,但暴露給陌生人,還是很有風險的。興趣和性格,更是沒有真正客觀的評價。
大數據結合機器學習技術,通過量化、特征提取、匹配方式提供幫助。
長相匹配
通過機器學習,積累大量的人類面孔數據,讓繼續了解五官不同的元素數據變化。使用者可以通過輸入自己心中更喜歡的人或二次元人物,讓機器在資料庫檢索匹配類似相貌的人。
還可以給機器學習已經結婚夫妻的照片,幫助用戶匹配合適的人群。 現有的技術里,還有通過人總是喜歡與自己長得像的人這個邏輯,來幫助匹配的,長得像,大大提升了和自己興趣愛好接近的可能。
物質水平匹配
個人資料可以通過用戶的生活社區或地址GPS軌跡進行匹配。比如網絡消費水平、周末活動區域、旅游目的地、信用卡賬單等,這些可以側面反映一個人的物質水平。
真實性格、興趣匹配
性格和興趣的趨同,是當代年輕人非常關注的地方。這一點,即便在過去,也是需要依靠長時間的主觀判斷來了解的,看走眼的可能性還很大,失敗的婚戀,也往往來自于此,在這一領域,機器一般從用戶上網的行為數據入手。
聊天時候喜歡發的表情包、喜歡玩的游戲和排名、常瀏覽什么網站、看什么視頻網站、喜歡用什么音樂軟件等。從已結婚夫妻中進行數據學習,也能給出恰當的配對。
一般到這種程度,很多人就能確定內心意愿,再加上聊天舒暢度,就可以線下見面了。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不耗費精力。
七夕節,還在單身的你,是否想用大數據找對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