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3月18日,Facebook被曝出數據泄露事件,5000萬用戶的信息被第三方機構劍橋分析公司用于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興趣特點和行為動態精準投放廣告和新聞資訊,甚至曝出用戶被數據引導政治傾向,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巨頭之間關于數據的爭奪就從未消停。與他們而言,擁有用戶數據便是財富;與我們而言,就像是在這個數據時代進行“裸奔”。
有人試過在B站搜一首歌聽,結果第二天網易云音樂的每日推薦里就有這首歌。B站和網易云音樂有沒有py交易?——我猜應該是有的。當然這尚可接受。
有人在小紅書看到一個RC的鞋,然后就去淘寶上搜有沒有代購,后來感覺不靠譜就放棄了,結果馬上就在微博上就看見同款鞋的推廣。微博和淘寶有沒有py交易?我不知道。
前段時間攜程、飛豬、滴滴等一系列企業都被曝出大數據殺熟新聞,這也充分印證了“大數據裸奔”的觀點。當然,這種“技術”更早是出現在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無非就是通過收集用戶相關數據,再根據用戶的購買力在每個人打開APP瀏覽店鋪時所顯示個性化頁面,也就是不同人瀏覽同一個店鋪時所看到的商品不一樣。
當然這些都只是企業的盈利手段,并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巨大的權益侵害。如果是通過這項技術對消費者“下套”,那普通消費者將防不勝防甚至無力招架。
例如我們都經歷過一個令廣大消費者不勝其煩的問題——騷擾電話。從工信部旗下的12321舉報中心的數據看,兩個月共收到騷擾電話舉報18萬次,平均一個月9萬次。舉報都如此之多,消費者真正被騷擾的次數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的數據到底是如何泄露的呢?
有可能是企業內鬼為賺黑心錢故意倒賣客戶信息給黑產分子;也有可能是黑客通過釣魚信息攻擊企業信息數據庫,盜取大量信息。當然,還可能會是其他原因。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數據壟斷是必要的,阿里,騰訊等一系列龍頭企業都是行業數據壟斷的代表。數據壟斷自然不是好現象,但是在物聯網時代,數據確實是創造財富的最重要的途徑。且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大數據的出現以及發展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雖然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技術性問題。但是,每一次大的變革,哪兒能做到盡善盡美呢?工業革命如此,“數據革命”亦如是。
想了解更多IT資訊,請訪問中培偉業官網: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