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設計領域,移動互聯網方面的應用可以說一塊“熱區”。中培偉業《用戶體驗與UI設計開發》陳老師指出,過去幾年來,用戶交互進化如此迅速,設計師們都快跟不上了——導致在創建移動應用時,從其他媒介(甚至陳舊的應用設計)中照搬交互設計技巧。
這也導致該領域的UI設計出現甚至流行一些不正確的設計理念。陳老師在這里指出了移動應用設計領域的個不正確的理念
1. 用戶總是需要創建賬號
他們不需要,許多時候他們不想、也沒有必要。作為開發者,除非將用戶固化到數據庫中,否則很容易把他們拒之門外。但從用戶的角度看,這不是光彩之舉。
憑什么要先注冊,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這個過程勞神費力,必須得物有所值。
相反,用戶數據可以離線儲存,當用戶最終決定創建賬號時轉移到賬戶中。或者,可以考慮使用“訪客”或“試用”模式,開放核心功能(比如下面的Wunderlist),展現應用的功能,但是功能有限,或者帶有水印。
一旦證明了你的應用有價值,用戶毫無疑問會決定注冊。在那之前,就有點過分要求了。
2. 用戶需要一套教程,告訴他們你的應用有多棒
讓用戶使用,借此展現你的應用有多棒。解釋它有多好是非常無力的。而且,用戶通常都會跳過并忘記引導頁。
瀏覽了所有說明的用戶,并不太理解整個引導頁設計。如果你一定需要用戶使用全部注意力,一步一步瀏覽引導(有些應用確實如此),那就要盡可能短,并且憑借幫助菜單來呈現。這就有意義多了,即使在用戶用了一段時間以后。
3. 不要假設某種方式能適應所有應用
即使是常見的交互模式,也應該根據你應用的特定環境來評估。有個常見的例子,地址輸入框里的“省份”下拉選項。由于省份名可以寫作幾種不同形式,標準的預定義內容下拉菜單有它的合理意義。在這桌面端或許是可接受的(盡管這尚存爭議),但對于移動端可用性而言,下拉菜單是最糟糕的選擇。關鍵是我們不該迷信久經考驗的方法,那不是使我們應用出彩的唯一方式。
4. 應用設計和響應式網頁設計是一回事
雖然響應式設計近似于移動應用設計,但為任何設備設計,與為獨立應用設計,有天壤之別。用戶在移動應用中期望特定的交互模式和界面元素。從菜單和表單,到“彈窗”和字體大小,一切都有細微差別。我們在網頁中的設計,在移動應用中往往顯得有點尷尬或粗糙——并非必定是哪里錯了,而是它本就不同。
5. “加載小轉盤”是表達加載中和思考中的正確方式
默認的加載圖標似乎有負面的暗示。
它們不僅出現的不是時候,也作為移動操作系統的一種功能,指示一切事物的狀態。從設備開機,到連接wifi出現問題,或是應用加載緩慢。
正因如此,人們討厭看到孤零零的一個轉盤,沒有任何指示信息或時間進度。
相反,應該嘗試讓加載感覺更自然——甚至將它隱藏。一種方式是通過占位元素來暗示內容,Facebook就這樣呈現時間軸的加載狀態。你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加載指示器和信息上發揮創意,例如在界面上加入一些奇思妙想,或者強調品牌。
6. 用戶首次使用時,會盲目地允許通知
絕不能依賴操作系統默認的“允許通知”對話框。這個無腦設計會絆倒無數移動端設計師。首先,它并沒有說得足夠清楚為什么應用需要獲取權限,讓它能隨時隨地侵犯用戶隱私。
相反,應該在應用中設計一個自定義的“允許通知”界面。
永遠都要告訴用戶你的通知有多么重要(盡可能給他們展示例子),并且向他們保證不會有不必要的垃圾信息轟炸。
一旦用戶理解了應用通知的價值,謹慎提供原生的、基于系統的彈窗——他們會立刻看見,不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以上6個想當然還只是開始。如果想要繼續深入,要學著留心和避免日常的假定。小心不要想當然以為自己知道什么界面最適合——始終都要努力尋找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