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放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思想吧,用“富足的心態”取代“貧乏的心態”,才能不愧對“師”的稱號。
金錢是事業的副產品社會上有這樣的論調:只要給錢,培訓師什么都做。這種論調,讓我既感氣憤,又感悲哀。
單從收入的角度來說,受歡迎的培訓師的收入應處在社會的中層,小康無憂。但與絕大多數企業家、大型企業高管、金融投資者、體娛明星等相比相差甚遠。
做培訓師絕不應該僅為了賺錢,更應胸懷“助他人成長”的理想,方可為“師”。
使命是成長的真正動力拜讀德魯克先生的多本著作,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近日又讀《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一書,引發了我的思考——一個職業培訓師的使命是什么?
21世紀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需要我們自己的德魯克,誰來完成這個使命呢?也許就是你!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得到許多人的幫助。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書,在此感謝幫助過我的人。
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教會了我專注與堅持、善良與包容;感謝我的妻子,是你讓我體會了這世界上最真摯的愛情與親情;感謝我的女兒,是你讓我知道了責任和使命;感謝劉子熙老師,是您引領我進入了培訓業——這個我深愛的行業;感謂十所有領導、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學員的鼓勵和支持,批評和建議,是你們給了我成長的持續動力。
21世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培育速度上個世紀末,我剛開始進入職場時,很多企業的宣傳資料常以“本公司注冊資本多少,擁有進口設備多少套”等開始介紹。而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最近10年,企業宣傳資料往往以“本公司擁有博士多少人、碩士多少人、本科生占比”等開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