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捷宣言與十二原則
敏捷宣言:
敏捷宣言強調個體互動勝過流程和工具,可用的軟件勝過詳盡的文檔,客戶合作勝過客戶談判,響應變化勝過遵照計劃。
敏捷十二原則:
1、最高優先級的是滿足客戶需求:通過盡早和持續交付有高價值的軟件來滿足客戶。這是敏捷開發的核心,強調始終將客戶需求放在首位,并盡快通過可用的軟件來體現這些需求。
2、歡迎需求變化:即使在開發階段的后期,敏捷流程也能夠利用變化來為客戶獲得競爭優勢。這反映了敏捷開發對變化的開放態度,認為變化是項目中的常態,并應被積極應對。
3、頻繁交付可工作的軟件:從數周到數月,交付周期越短越好。這有助于確保團隊能夠持續產生價值,同時使客戶能夠盡早看到并反饋開發成果。
4、業務人員與開發人員緊密合作:在項目過程中,業務人員、開發人員必須每天在一起工作。這種緊密的合作有助于確保開發的產品或服務真正滿足業務需求。
5、以受到激勵的個體為核心:構建項目時應圍繞能夠工作的個體,為他們提供所需的環境和支持,并信任他們可以把工作做好。這強調了團隊中個體的價值和重要性。
6、面對面的溝通最高效: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是面對面的交談。這種方式能夠減少信息的誤解和遺漏,提高團隊的協作效率。
7、可工作的軟件是衡量進度的首要標準:在敏捷開發中,團隊的進度主要以可用的軟件來衡量,而不是傳統的計劃完成度。這有助于團隊更加關注實際的開發成果。
8、倡導可持續開發:客戶、開發人員、用戶要能夠共同、長期維持步調(節奏)、穩定向前。這強調了敏捷開發中的可持續性,即保持穩定的開發速度和質量。
9、持續追求技術卓越:團隊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追求技術的精益求精。這有助于確保開發的產品或服務具有高質量和高性能。
10、簡單性是關鍵:盡最大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簡單性是敏捷流程的根本,有助于提高開發的效率和減少出錯的可能性。
11、最佳架構、需求和設計出自自組織型的團隊:自組織的團隊能夠自我管理和決策,從而產生最佳的架構、需求和設計。這強調了團隊自主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性。
12、團隊定期反思并調整工作方式:團隊需要定期反思如何提升效率,并調節和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這種持續改進的精神是敏捷開發的核心之一。
二、敏捷核心概念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產品):開發團隊通過提供最小可行產品獲取用戶反饋,并在這個最小可行產品上持續快速迭代,直到產品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MVP對創業團隊來說很重要,可以快速驗證團隊的目標,快速試錯。
三、Scrum敏捷項目管理方法
三個角色:
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負責明確需求、確定優先級并管理產品待辦事項列表(Product Backlog)。
敏捷教練/Scrum Master:確保整個Scrum流程在項目中順利運行,消除客戶和開發團隊之間的溝通障礙。
自組織團隊(Scrum Team):負責完成沖刺所需的工作,通常團隊規模控制在3到9人左右。
三個物件:
產品待辦事項列表(Product Backlog):用于記錄需求和任務,按優先級排序。
沖刺列表(Sprint Backlog):團隊根據產品待辦事項列表選取的特定沖刺所需完成的任務列表。
可交付產品增量(Increment):在每個沖刺結束后,團隊交付給產品負責人的可用的、經過測試的、可以交付給客戶的產品部分。
四個會議:
沖刺計劃會議(Sprint Planning):確定下一個沖刺的目標和選擇要完成的任務。
迭代評審會議(Sprint Review):在沖刺結束后,產品負責人和團隊展示和討論已完成的工作。
迭代回顧會議(Sprint Retrospective):回顧沖刺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和取得的成果,以促進團隊學習和改進。
每日站會(Daily Scrum):團隊成員每天固定時間進行的短會,用于溝通進展、協調工作和解決問題。
四、敏捷實踐中的關鍵要素
仆人式領導:一種為團隊賦權的方法,通過為團隊提供服務來領導團隊,注重理解和關注團隊成員的需求和發展。
用戶故事與故事點估算:用戶故事以角色的形式呈現需求,故事點用于估算用戶故事的工作量。
看板與燃盡圖:看板用于展示進度,燃盡圖用于跟蹤剩余工作量。
持續集成與持續部署(CI/CD):在敏捷項目中,持續集成和持續部署有助于加快軟件交付速度并提高質量。
五、敏捷項目管理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敏捷項目管理能夠靈活應對需求變化,快速交付有價值的軟件,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團隊績效。
挑戰:敏捷項目管理需要團隊成員具備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需要克服傳統項目管理中的一些慣性思維和做法。
PMP認證項目中的敏捷知識涵蓋了敏捷宣言、十二原則、核心概念、Scrum敏捷項目管理方法以及敏捷實踐中的關鍵要素等方面。掌握這些知識對于項目經理在復雜多變的項目環境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