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是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fā)明的,用于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和優(yōu)先排序的工具。它幫助產品經理理解產品性能與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并據此優(yōu)化產品功能。KANO模型通常通過調研問卷來實施,是一個定性分析模型,主要用于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根據用戶對功能的滿意度,KANO模型將功能劃分為以下五類屬性:
1、魅力屬性
用戶意想不到的特性,可以極大地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提供,用戶的滿意度不會降低,但如果被提供,則會帶來用戶滿意度的顯著提升。
2、期望屬性
用戶所期望的功能,其滿足程度與用戶滿意度成正比。用戶滿意度會隨著這些需求的滿足而提升,如果不滿足,則用戶滿意度會下降。
3、無差異屬性
對用戶滿意度影響不大的功能,無論是否提供,用戶的滿意度都不會有顯著變化。
4、必備屬性
基本功能或特性,用戶認為這是產品應該具備的。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用戶滿意度會大幅度下降,但僅僅滿足這些需求并不會顯著提升用戶滿意度。
5、反向屬性
某些用戶可能不希望看到的功能,提供這些功能反而會導致用戶滿意度下降。
總的來說,了解KANO模型對于備考NPDP(國際產品經理認證)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未來的產品經理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優(yōu)化產品規(guī)劃和開發(fā)過程。在實際應用中,產品經理可以利用KANO模型來確定哪些功能是用戶最為關注的,哪些功能可以作為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以及哪些功能可能是次要的或不必要的,從而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和確定產品開發(fā)的優(yōu)先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