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 WBS:
把項目可交付成果和項目工作分解成較小、更易于管理的組件的過程。
WBS 組織并定義了項目的總范圍,代表著經批準的當前項目范圍說明書中 所規定的工作。 WBS最低層的組成部分稱為工作包。
WBS 最低層的組成部分稱為工作包, 其中包括計劃的工作。
輸入:
項目范圍說明書: 描述了需要實施的工作及不包含在項目中的工作。
需求文件: 需求文件詳細描述了各種單一需求如何滿足項目的業務需要。
工具和技術:
不同的可交付成果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層次。工作分解得越細致,對工作的 規劃、管理和控制就越有力。但是, 過細的分解會造成管理努力的無效耗費、 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工作實施效率降低,同時造成 WBS 各層級的數據匯總困 難。要在未來遠期才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或組件,當前可能無法分解,需要滾動 式規劃。
幾個重要的原則: 80小時原則; 4~6層原則; 100%原則;責任唯一。
輸出:
范圍基準:經過批準的范圍說明書、 WBS 和相應的 WBS 詞典。
WBS中的控制賬戶則是一個管理控制點。 在該控制點上,把范圍、預算和進 度加以整合,并與掙值相比較,以測量績效。
WBS 詞典:針對 WBS 中的每個組件,詳細描述可交付成果、活動和進度信 息的文件。
確認范圍:
確認范圍是正式驗收已完成的項目可交付成果的過程。本過程的主要作用 是,使驗收過程具有客觀性;同時通過確認每個可交付成果,來提高最終產 品、服務或成果獲得驗收的可能性。
確認范圍過關注可交付成果的驗收,而控制質量關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確性 及是否滿足質量要求。控制質量過程通常先于確認范圍過程,但二者也可同時進行。
輸入:
核實的可交付成果: 核實的可交付成果是指已經完成,并被控制質量過程 檢查為正確的可交付成果。
工具和技術:
檢查:開展測量、審查與確認等活動,來判斷工作和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 需求和產品驗收標準。
輸出:
驗收的可交付成果:符合驗收標準的可交付成果應該由客戶或發起人正式簽字批準。
變更請求: 未通過驗收則1.記錄原因。2.走變更流程,開展缺陷補救。
控制范圍:
控制范圍是監督項目和產品的范圍狀態, 管理范圍基準變更的過程。本過 程的主要作用是,在整個項目期間保持對范圍基準的維護。
未經控制的產品或項目范圍的擴大(未對時間、成本和資源做相應調整)被稱為范圍蔓延。
工具和技術:
偏差分析:用于將基準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以確定偏差是否處于臨界值 區間內或是否有必要采取糾正或預防措施。
趨勢分析:審查項目績效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以判斷績效是正在改善還是 正在惡化。
想要了解更多政策信息可以咨詢課程李老師18911709446(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