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規劃數據交換模式,滿足各類數據交換的業務需求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存在多種數據交換途徑、多種技術手段,也存在多種不同的應用需求場景。既有復雜的企業級批量數據文件交換,又有簡單的應用間的直接交換;既存在實時、準實時的高時效數據交換場景,也存在T+2這樣的一般時效的數據交換場景。數據交換應充分考慮數據交換系統的技術特性和數據交換的應用需求,規劃數據交換模式,針對每一種模式建立合理的數據交換準人條件,即每種交換模式的適用場景,避免數據交換過于集中或依賴,降低單一系統或交換路徑的數據交換壓力,滿足各類數據交換的需求。
當前,業界各種交換模式主要分為集中式數據交換和非集中式數據交換兩類。所謂集中式數據交換,可以理解為一個大HUB集線器,在所有數據提供方和接收方之間傳輸的文件均經過該HUB進行傳輸;非集中式數據交換一般為網狀結構,數據提供方和接收方系統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點對點傳輸,不需要經過中間環節的系統進行路由。一般來說,大多數銀行,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傾向于采用“集中式數據交換模式(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為主,各種非集中的點對點交換模式為輔”的交換體系架構,如圖10—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