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公司在很早之前便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并隨之推出了各種集成與存儲的解決方案,從數據創建到最終處置的生命周期進行管理。例如,1974年,IBM公司推出的大型機分層存儲管理( HSM)軟件就是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的最早形態。
IBM公司認為,每個企業在系統中至少有30%以上的數據是過期或者非活動狀態的,但是至少有80%的數據要保留很長一段時間,用于長期數據的可訪問性,因此信息保留的需求與歸檔架構應該相對應。IBM公司通過建立分層的存儲硬件結構和數據保護,根據數據的類型,自動將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數據存放在最合適的存儲設備上,實現了數據分類、備份、發布、遷移、歸檔、刪除的全面自動化管理。在存儲介質方面,由于SATA磁盤比PC磁盤更加便宜,可以作為近線(在線歸檔)數據的保留介質,而磁帶、光盤則比磁盤便宜,更加節約能源消耗,但不適宜用于在線或近線,一般考慮將其作為離線歸檔的存儲介質,從而延長數據可獲取的時間。
ORACLE公司認為生命周期管理是“在信息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將信息的商業價值和最適當、最有成本效益的IT基礎設施相匹配的策略、步驟、實踐方法和工具”。從這方面來看,其實大家對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的認知基本大同小異。同樣,ORACLE、日立數據等公司都以不同的存儲介質實現數據層次化遷移、歸檔、保護等,以實現高效、低成本、不同訪問邊界的數據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從而解決了成本問題,滿足了法律法規和審計的要求,減少了信息的管理風險,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業務的連續性和服務水平。
我國各銀行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廠商的一些經驗,使用或自行探索銀行數據的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在2006年即開始探索數據生命周期管理辦法,至2009年基本建立了數據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從策略管理、清理方式統一、清理信息展現等方面均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并在2008年獲得了由中國人民銀行開設的軟科學技術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