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開發領域,架構設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中培偉業《軟件系統詳細設計最佳實踐》培訓專家龔老師指出,架構應該包括了功能性架構和非功能性架構兩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常說的J2EE,DotNet標準架構框架更多的是非功能性架構的范疇;而談的子系統,組件劃分,接口設計,復用等內容涉及到功能性架構的內容。J2EE架構的標準模板很容易找到和借用,但是并不代表你是一個合格的架構師,架構師必須深入到功能性架構中,真正的做好需求和實現中間的橋梁。
龔老師認為,從靜態分析的角度來考慮,架構的核心即是分解和集成。我們面對的現實業務和需求可能太龐大了,如果不去分解我們的構建根本都無法下手,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業務細節。因此子系統和組件劃分是分解重要內容,分解重要原則又是高內聚,松耦合。
由于分解產生了組件間的交互,因此需要根據關注接口的分析和設計,架構師的一個關鍵職能就是要屏蔽系統本身復雜性,將復雜性作為一個黑盒控制在自己手里,對外只需要暴露盡可能簡單的接口。而在分解的時候又必須要考慮集成,架構師在自己腦海里面已經有了目標系統的樣子,他們會很有信心分解的組件能夠通過當初定義的接口很好的集成在一起。正如汽車制造一樣,所有的零備件都出來了卻發現它們根本無法組裝成一臺汽車,這對架構師是最大的悲哀。系統都還沒有出來,而架構師就能夠游刃有余的做這些事情,靠的不僅僅是多年的設計和開發實踐,更多的則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抽象思維和模式總結。
從動態分析的角度來考慮,現實世界中的原始需求進入,最終出來的則是滿足需求的功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內部程序流轉流程,前臺界面,業務邏輯,數據訪問,數據實體,公用組件等,這些層次之間應該怎樣去交互是在架構設計中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喜歡用架構機制這個詞語,機制往往并不是靜態詞匯,因為要深究機制就必須要搞清楚事件觸發,功能調用,訪問順序等一系列問題。簡單的講,架構機制要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即你設計出的分布式框架如何能夠滿足輸入的需求變成最終輸出的功能,中間究竟經歷了哪些步驟?安全性如何保證?性能如何保證?可擴展性又如何保證?要回答這些問題你都必須給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運行機制,而只有大家認可了運行機制,或者新出來的模塊已經在新架構上運行驗證了,才能夠講從架構框架上基本上已經成熟了。
架構本身不是目標,而簡單實用并且支持靈活擴展的系統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架構師思維意識里面更加重要的是實用性和經濟性而非理想化,由于業務域和問題域的不同沒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架構,在架構設計上追求一定的可擴展性,要杜絕過度架構和架構理想化的問題。就如何建造一個建筑,如果我們最終得不到一個實用的的建筑物,你再怎么向客戶吹噓你的設計圖紙和建造框架如何合理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