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無論方法論有多好、產品流程多規范、產品設計能力有多強,歸根到底,需求的判斷和萌發,主要都是源自產品感覺。什么樣的產品感覺就會發現什么樣的需求,做出什么樣的產品,決定什么樣的命運。中培偉業《卓越的產品經理》培訓專家楊老師在這里就產品感覺的培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1.產品感覺不是拍腦袋,但是必須敢想敢做。
做產品永遠是個糾結體、矛盾體,處處都是選擇題,也永遠充滿著未知和挑戰。拍腦袋拍對了,就是運氣好,拍錯了,就慢慢積累了不靠譜的惡名,導致產品開發團隊喪失信任感。
但是產品經理是決策者,要敢于拍板,果斷決策,嗅覺敏銳。有想法和方案,風險不大就可以上,有一定風險,就可以先做小范圍測試或調研。或者A/B測試,灰度測試。
如果相信自己的產品感覺夠好,就多拍,多試。如果拍了幾次都不行,就好好反省下,別再拍了,再拍不僅拍死了自己,也拍死了團隊,拍死了項目。
敢拍,就要敢負責。
2.產品感覺要基于足夠多的信息和經驗。
喬布斯這樣的天才還是很少的。經驗和信息量,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失誤的風險,提高產品感覺的準確度。
經驗,一般是來自常年積累、總結,想方設法去做實驗,觀察,試錯,驗證對需求的判斷。也可以來自對其他產品的長期觀察。比如你覺得新浪微博新版的某個功能或模塊做的非常屎,可以跟朋友交流驗證你的判斷。再比如對某個網站或app整體的感覺,去觀察它最終的發展走向
信息,多看看業內資訊,包括數據和動態。
數據,比如艾瑞和易觀國際的,可以宏觀的把握行業走向;
動態,比如zaker訂閱的那些IT頻道,可以了解多樣化的需求和市場走向;
3.降低風險——不重要又沒想明白的事兒不要做。
別拿公司資源當實驗田,要對用戶負責,對產品負責,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傷害用戶。想不明白的時候,要謹慎。
一般來說要把想不明白的需求定級:重要度、成本、風險。
如果情況復雜,涉及到接口或相關功能的不確定因素,而重要度一般,不能明確的帶來產品改進,不管成本高低,都不建議立即執行。沒多大好處,沒想明白就執行了,不僅做無用功,一旦發生問題,造成返工、用戶罵聲等,還不如不做。
再牛的產品經理也不都是對的,聰明的產品經理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這種需求的處理,盡量拆分,把想明白的部分先執行,后面的可以暫時不考慮。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現在這么做了,達到可用性了,滿足了基本需求,再深入,就是錦上添花了。
4.勇于自我否定,堅持產品感覺。
做產品需要不斷的跟開發、設計傳達需求,經常會遇到開發或設計“挑戰需求”或要求打折或更改需求。
這個過程中,要重新評估產品感覺,是否是自己沒考慮到,同事的建議是否有值得參考的。如果確實是自己考慮不周,要及時叫停,想明白再實施。
如果確信沒問題,非原則性問題、不重要的、怎么做都可以的,就可以按開發和設計的來,難得主動提產品建議和想法,值得鼓勵,不能打壓,但是負責的依然是產品。
如果是原則性問題,比如影響到產品理念的傳達、產品戰略方向的走向、重大用戶體驗。那就必須堅持,做到產品滿意為止。不能妥協,覺得設計也挺辛苦的,也有點道理,能湊合用… 你湊合了、妥協了、猶豫了,用戶就遭罪了。
產品心里要有桿秤,孰輕孰重要衡量好。產品感覺,更多的源于多觀察、多總結、多試驗、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