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驅動設計(DDD)是一種高度認可的軟件開發方法,特別是針對復雜和不斷發展的業務需求。下面將深入探討領域驅動設計如何應對軟件復雜度:
1、隔離業務復雜度與技術復雜度
關注點分離原則:通過分層架構,將屬于業務邏輯的關注點放到領域層中,而將支撐業務邏輯的技術實現放到基礎設施層中。
應用層的雙重角色:作為業務邏輯的外觀,暴露了能夠體現業務用例的應用服務接口;同時它又是業務邏輯與技術實現的粘合劑,實現二者之間的協作。
六邊形架構的內外分離:體現業務邏輯的應用層與領域層處于六邊形架構的內核,并通過內部的六邊形邊界與基礎設施的模塊隔離開。
2、確保業務邏輯與技術實現的隔離
資源庫(Repository)模式:建議在領域層建立資源庫的抽象,其實現則被放在基礎設施層,然后采用依賴注入在運行時為業務邏輯注入具體的資源庫實現。
領域層的獨立性:領域模型中的資源庫不應該暴露訪問領域對象的技術實現細節,確保領域層的獨立性。
3、領域模型的構建與完善
知識消化與模型語言:開發人員與領域專家通過不斷的溝通和協作,消化專業知識構建領域模型,并且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地完善模型。
綁定模型和實現:建立的模型需要在分析和程序設計階段都能發揮良好的作用,既能反映深層次的領域概念,又能在軟件中更加自然地實現模型。
4、模型驅動設計的構造塊
分層架構:用戶界面層、應用層、領域層、基礎設施層的劃分,每一層內具有內聚性并只依賴于它的下層,且只與上層進行松散連接。
實體與值對象:實體由標識定義,而不是由屬性定義,值對象用于描述領域的某個方面而本身沒有概念標識的對象。
5、領域對象的生命周期管理
聚合與工廠:聚合是一組相關對象的集合,每個聚合都有一個邊界和聚合根。工廠負責創建和重建復雜對象,并封裝創建邏輯。
存儲庫(Repository):將數據庫訪問技術和策略封裝起來,讓客戶始終聚焦于模型,而將所有對象存儲和訪問操作交給存儲庫來完成。
6、戰略設計階段的考量
問題域方面的分解:引入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和上下文映射(Context Map)對問題域進行合理的分解,識別出核心領域與子領域,并確定領域的邊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架構方面的隔離:通過分層架構來隔離關注點,尤其是將領域實現獨立出來,能夠更利于領域模型的單一性與穩定性;引入六邊形架構可以清晰地表達領域與技術基礎設施的邊界。
7、利用分層架構和六邊形架構思想進行邏輯分層
限界上下文與邏輯分層:通過限界上下文對整個系統進行劃分,將龐大的軟件系統劃分為松散耦合的多個小系統,基于業務進行垂直切割。
CQRS模式的應用:分離了查詢場景和命令場景,針對不同場景選擇使用同步或異步操作,來提高架構的低延遲性與高并發能力。
總的來說,領域驅動設計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應對了軟件系統的復雜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