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有一段在獵頭公司實習的經歷,當時為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亞太分部招用戶體驗方面的設計師,奈何筆者當時學疏才淺,對互聯網的職位特別是設計崗位甚不了解,于是百科了用戶體驗設計師才知道其英文名叫User Experience Design(簡稱UED),然而這一職位和國內所稱的視覺設計、交互設計、互動設計到底有什么區別呢?筆者當時真的是一頭霧水啊,即使現在身處互聯網的產品崗位,一開始也很迷糊,這和國內互聯網行業才慢慢成熟不無關系。于是,筆者今天從自己的工作經歷和自身了解出發,希望能淺顯得為大家弄清楚這幾者的關系,不對之處,還望指教。
先來看看百度百科中的解讀:
如果只從定義來看,上面所說的UI設計師其實就是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的綜合,也就是較為狹隘的用戶體驗設計師,為什么說是狹隘呢?因為真正的用戶體驗設計師需要參與產品的整個周期,從一開始的用戶研究、用戶測試與分析,后續的用戶體驗設計,甚至最后產品上線的用戶反饋跟蹤,是為用戶使用效果負責,而不是局限于流程設計、界面視覺設計。
實際上,在如今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里,用戶體驗方面的職位劃分還是比較混亂的。在阿里,每個事業部都設有用戶體驗設計部門,一般由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動畫設計師、用戶研究、原型設計師等組成,因此這樣的部門老大才有資格稱之為用戶體驗設計師吧。
那用戶體驗設計部門(集中起來就是用戶體驗設計師的角色)是如何參與到產品的整個周期呢?基本上如下:
在產品策劃階段,用戶體驗部需要與市場部、產品開發和技術架構部門的伙伴們一起制定開發方向,用戶體驗設計需要在早期做出原型來向各個參與部門說明這個設計滿足了用戶什么需求。這個階段用戶體驗部門需要和產品經理進行很多溝通,包括產品功能的背景、目的,想要解決用戶的什么問題,然后一起制作初步的產品原型。
在具體的產品探索階段,用戶體驗部需要和產品開發人員針對用戶的具體訴求,將產品的功能架構出來,并根據用戶調研的反饋內容進行不斷調整。這里主要進行的是在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解決用戶可能會遇到的操作流程問題。
在形態定義階段,設計師、開發員、測試員需要針對確定的產品功能,不斷調整,確保不同的模塊放在一起是合理的有效的,主要是為了保證產品界面的美觀性、展示的合理性、操作流程的順暢性,保證皮肉和筋骨連接在一起的穩定性。
在產品初具模型并且經歷過幾次迭代后,設計師們還得測試不同的使用場景中設計想法是否得到了完整還原,然后進行調整,統一表達風格,確定產品的整體調性。不僅僅如此,在產品上線后用戶體驗部門還得收集用戶反饋,不斷調整相應的設計模塊。(PS:或許正是這樣一個部門的存在,讓阿里的產品經理們存在感略顯不足哈~)
由此可看出,用戶體驗設計師需要涉及的面是極廣的,因此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職位就可以定義的。于是,在國內目前的互聯網環境中,不同的公司根據各自的不同需求,設定了不同的職位來滿足設計需要。
在產品至上的騰訊,設計部門通常分為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兩類,前者主要是行為流程的設計,后者主要是形式表現的設計。這里的交互設計基本上兼顧了用戶體驗設計師的工作職責,需要參與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而視覺設計師基本上只為界面的色彩、形狀、布局負責,這里的視覺設計師基本上就是UI設計師,具備高超的圖形設計技能,界面的具體設計是其工作職責。
而在創業公司,由于成本限制,大都希望員工是多面手,因此就設定了UI設計師這一職位,希望UI設計兼顧行為流程的設計和形式表現的視覺設計,以保證產品經理免受設計上的摧殘,可以安心進行需求挖掘和分析。而在另一些公司,例如國內的豌豆莢和小米等新型創業公司,為了減少流程和溝通成本,更快更敏捷地進行產品迭代,通常會把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合并,稱之為產品設計師了,因為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的部分工作實際上很多是重復的。
PS:產品經理真的是一個尷尬的角色,一方面和交互設計師的角色部分重合,另一方面又和項目經理的角色部分重合……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UE或UX,是指用戶在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建立起來的主觀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用戶通過手去操作、通過眼睛去看、通過大腦去思考、通過心去體會到的,好的產品能讓用戶用起來很爽,不需要費神就把整個使用流程跑完了,這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兒,但如果真能做到,想必這個產品的參與產出者們也會很爽的。
作者簡介:陸莊羽(微信公眾賬號:看風景的人),移動產品經理,目前關注短視頻、社交社區、個性化推薦、物聯網等領域,曾經的文青,如今的產品汪,愿與所有小汪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