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世界從來不乏炒作,技術亦是如此。近年來,有關各種新技術光明未來的種種預測就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每一項都被認為繼計算機發明以來人類取得的最偉大的技術突破。當然每個人對于不同技術的未來也具有各自的看法。
許多現代CIO都認為“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在科技的世界里從來不缺少創新,很多新技術不斷涌現。不過,雖然這些技術可能會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革,但其應用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圍繞它的過度炒作會讓人產生‘這些技術創新價值并不明顯’的錯覺,而事實并非如此。”--Jeff Wong(來自一家科技服務公司EY的全球首席創新官)。
不斷出現的新興技術縱使我們感到興奮,但是如何正確看待這些技術的應用價值表現也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理性客觀,每一項新技術的真實面目在等待我們發掘,每一種新技術都可能有應用的陷阱和不足,我們不妨展望其未來發展的過程和潛力。作為企業it的領導者應該明白怎樣區分夢想與現實。CIO應該重新評估和及時調整對這些技術的期望值,其備受關注但是價值被嚴重高估,下面列舉6種技術。
一、元宇宙(metaverse)
元宇宙技術會讓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到一個全新的數字領域嗎?元宇宙幾乎是是目前最被過度炒作的技術之一,許多信息化管理從業者這樣認為,元宇宙廠商們數量眾多并且正在制造一種錯覺。
元宇宙技術確實可能會帶來很好的體驗,但是受限于設備,許多理念先于設備出現,要想發揮其作用必須研發處相關設備,比如擴展現實(XR)、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相關技術設備產品等。就目前看來元宇宙可能會有不錯的應用前景但是遠遠達不到改變人們生活的標準。好萊塢的觀點是認為元宇宙會改變一切,但是目前看起來這一切還很遙遠。
大多數普通人也并沒有認為這項技術真實存在,或者說并沒有覺得它能夠實現,許多人甚至沒想過這項技術。軟件公司Momentive與調研機構Axios最近聯合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顯示14%的受訪者對元宇宙感到興奮,35%的人對此感到害怕,50%的人不太關注,約60%的人他們不了解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 我們不僅需要弄清楚元宇宙是什么,還需要弄清楚我們如何看待它的演變,換句話說:今天、明天和后天,這種技術會產生什么可能性?這種明確性將有助于建立一個戰略框架,以發展技術、人才和業務能力,將元宇宙轉變為對業務、公共部門和社會有益的轉型引擎。”這是Marcelo De Santis的觀點(一位來自技術咨詢公司Thoughtworks North America的首席數字官),他認為這種炒作緣起于虛擬貨幣的新興增長和網絡媒體的夸大宣傳。
二、區塊鏈(Blockchain)
說到被過度炒作的技術區塊鏈也是其一,人們幻想期待的變革性的意義和作用的技術在十年間并沒有什么作為。“區塊鏈”這個名字一度成為it界的流行語,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和興趣。但是事實上在這些年的實際應用中,區塊鏈展現出了很大的弊端--許多組織很難確定區塊鏈(或分布式賬本)的成熟應用模式。
Gartner對此進行了研究,事實上區塊鏈在企業中的應用度和參與度較低。從2016道2021年的研究顯示,區塊鏈的應用還只是停留在大肆宣傳和炒作的階段,很少有企業組織對區塊鏈有明確詳細的計劃。但是不能全盤否定區塊鏈,Hamit和安全專家表示區塊鏈也許最終會發揮其全部的潛力,但是不是現在,這在短期內是很難實現的。
三、Web3.0技術
Greg Taffet(來自Taffet Associates公司的CIO)認為一切數字化技術都被夸大了,不僅包括區塊鏈,還有加密貨幣、NFT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許多公司近幾十年是為了讓自己在技術應用方面排在前列,所以才會在技術完成選型之前就盡可能地嘗試多種項目。舉個例子,即便在多個智慧城市項目中實際應用的web3.0,也是普遍難以找到兼具相關技術知識和業務經驗的專業人士,這讓Web3.0陷入了一系列的技術濫用和價值上的制約。
Lawrence Anderson(美國商務部部長辦公室CIO )也表示:“迄今為止,任何依賴于大型基礎設施或多方參與的技術,其承諾的價值都要遠超過實際交付的價值。我相信,Web3.0是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術,而且潛力也很大。但不可否認,這是我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保障這種技術穩定應用所需的網絡帶寬、專業人才和協議標準都還沒有明確落實到位。”
四、云計算(CloudComputing)
在近年來企業們一直在加速應用云計算技術的前提下一部分CIO還將其列為一種被過度炒作的技術。原因在于企業IT部門和軟件制造商都只是把業務系統和數據資產轉移至云端,只在進行升級和轉移,而真正的更加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升級改造去很少有企業去做。這樣看來云計算便很有局限性,人們往往看不到或應用不到云提供商所描述或規劃的功能和好處。
Monique Dumais Chrisope(Encore Capital Group的高級副總裁)稱:“我們看到很多業務從數據中心轉移至云端,但并未利用云原生技術充分實現云化的價值。當組織遷移到云上后,卻還是遇到與數據中心相似的冗余、不可擴展等問題時,他們就會感到驚訝。這些組織其實并沒有真正的‘上云’,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將自己的硬件設備替換為了云設施。傳統的數據中心有很多曾經運行良好的業務系統,我們需要通過原生化方式在云上重新塑造他們。”
相關課程推薦:CCSK云計算安全知識認證培訓
五、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是一個出現很早的概念,但是想實現它的難度尤其之大以至于如今調查中顯示74%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使用人工智能來幫助業務發展不是現實的而是炒作,調查結果來自于國際咨詢機構畢馬威在其2021年度《在人工智能世界中蓬勃發展》。
“很多人把AI當作一個神奇的黑匣子,但我清楚地知道,該技術目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Matt Nerney(來自TPP全球服務部門的CIO)沒有否定AI作為一項技術的強大,但是他認為實施人工智能是一項及其消耗成本的項目,其需要大量資源需要大量的相關技術人員數學學家和大數據集。
事實上是,有AI就一定好的觀念是一種錯覺,來自一些公司媒體的虛假宣傳和營銷,“人工智能”一詞似乎更像是一種廣告宣傳語。
相關課程推薦: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實戰培訓班
六、遠程協作平臺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看起來無論是需要隔離的需求還是企業尋求遠程辦公模式轉移的需求都可以被新一代遠程協作平臺滿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已經被你能想象到的每一種協作工具所淹沒。這些協作平臺承諾了很多,但我認為,它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應用遠程協作工具的目的是幫助員工更高效、更投入、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在很多實際應用場景中,遠程協作平臺并不利于實際提高效率,因為用戶必須在各種不同的功能模塊間反復切換,才能最終完成工作。”
——Eric Johnson(Momentive公司的CIO)
像Johnson所表達的遠程協作可能更多地是被夸大了,這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并不能達到我們想象中的好。遠程協作類型的產品必須要有高度整合功能完善才能提供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和整體的協同效果,不是炒作而是創造完整的無縫的協作體驗,這樣才是真正滿足了企業對于這項技術的需求和期待。
學無止境,職場也一樣。關注中培,獲取更多課程內容。